央廣網北京11月22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《新聞晚高峰》報道, 中國素稱“禮儀之邦”,言下之意,國人最講道德。 但今天,我們卻突然發現,“做好事”之前,先得進行風險評估,否則,就可能被訛。
  【江蘇南京】
  2006年11月20日。彭宇扶起了被撞成骨折的老太太。事後老太指認撞人者是彭宇。一審到三審,最後雙方和解,此後各方三緘其口。
  【天津】
  2009年10月21日,許雲鶴看到王老太跨越路中心的護欄倒地受傷。他立即停車,翻出創可貼給老太包上,並撥了120。但事後,卻被訛做肇事者。
  【廣東梅州】
  2011年8月17日,村民林春緒救了被撞的八旬阿伯並送進醫院,卻被其家人咬定是肇事司機,不僅遭到圍困、指責、謾罵,最後被迫在醫院下跪!
  【江蘇南通】
  2011年8月26日,大巴司機殷洪彬扶起了一位被撞傷的石老太,事後,老太指其為肇事者。幸虧大巴裝了錄像設備,真相大白。
  以上所有的案例或許都有點極端,但它們卻有一個共通點,為什麼所謂“訛人”的都是老人?這可能是對“治病養老”最焦慮的一群人。
  的確,道德淪喪,與個人的溫飽程度沒有絕對的關聯,但卻可能有著重要的因果關係。“倉廩實而知禮儀,衣食足而知榮辱。”管仲2600多年前的治國之道,翻譯成今天的話,就是:保證最基本的生存需求,是讓老百姓遵循道德規範和榮辱觀的前提。
  討論人性善惡,其實並沒有多大意義,畢竟,善念惡念,每個人都有。有時,也只不過是 一念之差。
  但問題的關鍵是,怎麼才能讓普通公眾在 摔倒的老人 面前 勇敢起來,而不是冷漠圍觀。比照小汽車的第三者強制險出台相關險種,能行嗎?  (原標題:盤點做好事反被訛的那些事:南京彭宇案開壞頭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gruqcnvplug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